2020年,深秋的青島街頭,一輛K1路公交車在站台停靠后,上演了令人動容的一幕:身著制服的公交司機于義睦熟練地蹲下身子,將13歲的輪椅男孩童童穩穩背起,一步步登上台階。車廂內乘客自發鼓掌,有人用手機記錄下這溫暖的瞬間。這段持續6年的「特殊接送」,早已成為青島街頭最動人的風景。
2009年出生的童童,因出生時重度窒息導致腦部受損,被診斷為小兒腦癱。無法站立行走、不能言語的他,從7歲起便需每天往返30公里到市區進行康復訓練。童童母親李女士回憶:「那時抱著孩子擠公交,輪椅收折不便,常常急得滿頭大汗。」直到2016年的雨天,李女士用輪椅推著童童朝公交車方向走來,熱心腸的盧振華見狀趕緊下車,將行動不便的孩子抱上車,并及時將輪椅拿上車。
發現母子困境的于義睦當即請示公司,在車隊支持下制定了「特殊交接」方案:無論誰當班,K1路駕駛員都負責背童童上下車。為讓孩子堅持康復,于義睦和徒弟盧振華使盡渾身解數——于師傅自創「香蕉激勵法」,用三根香蕉串聯起童童的康復旅程;盧振華每日準時遞上溫好的牛奶;當童童鬧情緒時,于義睦的山東快書表演總能讓他破涕為笑。
6年間,20多段傳統快板書在車廂里回響上千次,童童甚至能跟著節奏打拍子。
2020年7月,盧振華更自費購買智能手機作為康復進步獎勵。駕駛員們的真情付出讓童童有了「干爸爸」的稱呼,李女士哽咽道:「他們比親人更親,孩子現在聽到公交報站聲都會笑。」
在公交司機的接力守護下,童童創造了醫學奇跡。原本被判定終身無法言語的他,如今能清晰喊出「爸爸」「謝謝」;雙腿肌肉力量從零到能在攙扶下行走50米。康復醫生王主任感慨:「這種突破不僅源于醫療,更來自社會支持帶來的心理激勵。
」數據顯示,6年來K1路駕駛員累計背送童童4000余次,行程相當于繞地球兩圈。
這段溫情故事經網絡傳播后引發熱議,微博話題#青島公交爸爸#閱讀量突破800萬次。市民張先生說:「每天看到他們,就覺得城市特別有愛。」真情巴士集團將此事改編成微電影,成立「義睦志愿服務隊」,已有200余名司機加入助殘行列。正如于義睦所說:「我們背起的不僅是個孩子,更是對生命的尊重。」
青島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劉敏指出:「這種超越職業范疇的善意,展現了城市文明的高度。當公共服務充滿人性溫度,整個社會都會因此溫暖。」如今,K1路公交依舊穿行在沿海大道,車輪滾滾中,這份持續六年的守護仍在續寫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