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眾所周知,華妃是撞壁而亡的,而皇后與皇帝曾給了她三個選擇,服毒,自縊,匕首。但華妃卻偏偏一樣都不選,她用自己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華妃死后,沒多久甄嬛一家就遭了劫難,不僅全家被抄沒家產,流放寧古塔,而甄嬛也被降罪禁足了,并且還犧牲了自己的陪嫁丫鬟流朱。
甄嬛或許做夢也想不到,正是華妃臨死之前給皇帝發出的信號和暗示,才讓皇帝痛下決心懲治甄家的!
那麼,華妃究竟給皇帝釋放了什麼信號?為何皇帝能讀懂,而甄嬛卻渾然不覺呢?
1、「替罪羊」華妃
盡管華妃溺斃了淳貴人,又推眉莊落水,并且還把皇后賜給她的宮女小福子也扔進了井里。但她卻并沒有對甄嬛的孩子下過毒手,頂多也就是出于嫉妒甄嬛得寵,刻意打壓,讓她在太陽底下罰跪而已。
導致甄嬛流產的根本原因是舒痕膠與歡宜香,與華妃的罰跪關系不大。
然而,華妃卻完美地做了這個替罪羊。關于這一點,甄嬛也是心知肚明的,皇帝曾親口告訴過她。
甄嬛在明知事實真相的情況下,還特意去冷宮找華妃 送行「復仇」,這未免有些太昧著良心了。 真正與華妃有仇的是眉莊,不是甄嬛。
但眉莊卻并沒有去冷宮質問華妃,對于眉莊來說,皇帝已下令賜死華妃了,自己又何必多此一舉去痛打落水狗?華妃橫豎是要死的,這就足夠了。俗話說,「殺人不過頭點地」,至于那些恩怨,都會隨著華妃的死亡煙消云散無需再提。
而甄嬛,卻偏要趁此機會展現一下她的狠辣與凌厲。竟去給華妃誅心,結果,華妃如她所愿,心灰意冷絕望至極,當場碰壁而亡。甄嬛被濺了一臉血,頓時感覺魂飛魄散,心驚肉跳起來。復仇的快感竟絲毫皆無。
2、華妃用違抗圣旨的方式向皇帝申訴「我冤枉!」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甄嬛去冷宮逼死華妃的事,一定瞞不過皇帝的耳目,而執行死刑的蘇培盛恰恰就是皇帝的心腹。當時的蘇培盛與甄嬛并無私交,就只是效忠于皇帝而已。
皇帝必然會問蘇培盛執行的情況如何,蘇培盛知道皇帝眼線眾多,瞞是瞞不住的,索性實話實說。 華妃并沒有借用帝后的「正法工具」,而是選擇了撞壁而亡,血濺當場!
皇帝聞聽這樣的消息必定會心中發顫,甚至心如刀割。華妃侍奉他十幾年了,不管華妃的性格如何張揚善妒,對他卻是全心全意愛著的。他原本舍不得處死華妃,而是想讓華妃平安終老,把她養起來也就罷了。可偏偏甄嬛唆使曹琴默去檢舉華妃,后又有甄嬛構陷華妃縱火。逼得皇帝不得不下令處死華妃了。
事過之后,皇帝未必沒有疑心,但苦于缺乏足夠的證據,因此,賜死華妃的旨意覆水難收,也只能忍痛割愛。
就在皇帝希望事情能有轉機和轉圜的時候,甄嬛卻迫不及待地去冷宮把華妃逼死。這讓原本就十分內疚的皇帝更加愧悔難當。 又聽說華妃未采用御賜的刑具,而是撞壁身亡,皇帝頓時恍然大悟,華妃是在「喊冤!」她在臨死之前心有不甘,滿腔憤恨,才會采取如此慘烈的死法。
這也說明,她有滿腹的冤屈無處申訴,只能以這種方式引起皇帝的注意與警惕。畢竟,華妃與皇帝夫妻十幾年,心有靈犀,亦會保留幾分默契,耳聞這樣的消息,皇帝頓時明白甄嬛去冷宮做了什麼。她想必是去冷宮把歡宜香的秘密全盤告訴了華妃,以至于讓華妃怒恨滿腔,至死不能原諒,因此才選擇這樣的方式自裁。
皇帝怎能不對甄嬛恨之入骨?甄嬛恃寵而驕,以功造過,實在是太過分了。以甄嬛的心機與手段,一旦貴為妃位,必然會比華妃更囂張,更難以駕馭掌控。
因此,皇帝才親自伙同皇后布局,在宮里構陷甄嬛冒犯純元,在前朝,讓祺貴人的父兄搜集甄家的犯罪證據,里應外合,一舉將甄遠道拿下。
所以說。人,做事要留有余地,千萬 不要趕盡殺絕,古人云: 「窮寇莫追」。是說,人在被逼上絕路的時候,是很容易爆發出超乎尋常的反擊力的。而華妃就是一個例子。
甄嬛原本可以好好地做她的婉嬪小主,卻偏要去體驗那種「把對手踩在腳底下碾死」的快感,結果怎樣呢?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甚至差點把父母搭進去給華妃陪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