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美國拉斯維加斯,90歲的邵逸夫挽著62歲的方逸華步入婚姻殿堂。
這場婚禮在華人世界引發軒然大波,有人嘲諷他「老當益壯」,有人指責他「背叛發妻」。
更有人揣測:這場婚姻背后,是否藏著一場百億遺產的博弈?
14年后,2014年1月7日,107歲的邵逸夫在香港家中安詳離世,留下約238億港元遺產。
外界驚訝地發現,這位曾因「摳門」被員工吐槽的影視大亨,早已將大部分財產投入慈善基金,子女僅獲少量份額。
他曾說:「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但怎麼花,卻是一門藝術。」
邵逸夫的一生,是「商業梟雄」與「慈善大家」的矛盾統一,也是「傳統倫理」與「現代欲望」的激烈碰撞。
他如何從清朝末年的寧波少年,蛻變為掌控香港影視半壁江山的「六叔」?又如何用一棟棟「逸夫樓」改寫中國教育史?
今天,我們透過這場爭議婚姻與天價遺產,重新解讀這位傳奇大亨的百年人生。
01
邵逸夫原名邵仁楞,1907年出生于浙江寧波鎮海的富商家庭。
父親邵玉軒經營漂染生意,后涉足上海娛樂業,接手「笑舞台」劇院。
然而1923年邵家破產,僅剩劇院勉強維持。
彼時,邵家兄弟無人繼承傳統產業,反而集體「跨界」娛樂圈,長兄邵醉翁成立中國最早的電影公司「天一影片」。
邵逸夫則從后勤雜工做起,扛膠片、學剪輯,甚至背著放映機在南洋鄉村跑遍上千場露天電影。
1930年,邵逸夫赴美購買有聲電影設備,途中輪船觸礁沉沒。
他抱著一塊舢板在海上漂了一夜,竟奇跡生還。
次年,他帶著「講話機器」回國,導演中國首部有聲電影《白金龍》。
影片成本僅1萬港元,票房卻高達百萬,南洋觀眾甚至砸破影院玻璃也要入場,邵逸夫由此成為「中國有聲電影之父」。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