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進老小區第一個月,我就被三樓的張阿姨"盯上了"。每天加班到深夜,總能看見她獨自坐在樓梯間的舊椅子上,褪色的碎花衫在節能燈下泛著柔光,腿上的粉色毯子總是疊得整整齊齊。起初以為老人只是乘涼,直到某天凌晨兩點,我發現她仍保持著同樣的坐姿,終于忍不住發朋友圈吐槽:"天天半夜坐樓道,這房子住得真瘆人!"
朋友們的評論五花八門:"獨居老人都這樣""是不是癡呆走丟了?"物業卻告訴我一個秘密:"張阿姨子女在國外,她這是怕黑不敢睡呢。"
直到暴雨夜,我拖著濕透的公文包爬樓時,突然被她用拐杖攔住。"小伙子等等,"她顫巍巍從毯子下掏出干毛巾,"擦擦頭,要感冒的。"
接著變魔術般遞來保溫杯:"姜茶,我女兒以前下班也愛淋雨。"
那晚我坐在她身旁的台階上,聽說了這把舊椅子的故事——原是女兒小時候最喜歡的凳子,改造后成了她的"守望專座"。女兒越洋電話里總叮囑:"媽要是睡不著,就坐那兒看看樓梯燈,全亮著就安心。"
後來整棟樓都知道了這個秘密。402的程序員給椅子加了軟墊,201的護士長定期來量血壓,而我成了她的"深夜報時員"——每晚路過時總會輕聲說句:"阿姨,十一點啦,燈都亮著呢。"
現在樓道里多了兩把椅子,有時能看到張阿姨教鄰居小孩織毛線襪,粉色毯子蓋在兩人腿上,像祖孫倆的睡前時光。昨晚我收到她女兒從海外寄來的感謝卡:"媽媽說現在整棟樓都是她的孩子。"
原來有些守望看似孤獨,卻是心照不宣的溫柔相伴。這個城市有太多空巢老人在等待溫暖,而我們要做的,或許只是爬樓時放慢腳步,問一句:"阿姨,今晚樓梯燈亮得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