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路多一塊藍色!台灣過去被認為是「行人地獄」,為了擺脫罵名,政府與各縣市機關不斷更新馬路交通設計,希望能讓台灣交通有所進步。但近日就有民眾在新鋪好的馬路上,發現突然「多一塊藍色」區域,讓他不解究竟有何用途?事實上,過去台北市交通局就有解釋,其是行人友善區的設計之一,以藍色柏油壓花警示駕駛人,提醒用路人放慢速度,讓眾人大長知識。
馬路突然「多一塊藍色」!用路人看傻:有啥用途有網友近日在Threads貼出一張照片,表示最近路面剛重鋪好,卻多了一塊藍色區塊格子,讓他不解有何用途,因此發文詢問。從畫面中可見,一般常見的人行道附近,卻突然多了一整塊長方型造型的藍色格子,在馬路中間十分突兀。
照片曝光後,眾人也十分困惑,不解留言「準備削弱你荷包用的」、「沒看過耶!」;但就有內行人熱心公布正解,表示「台北市的行人友善區都是用深藍色鋪面做提示的」。馬路「多一塊藍色」是什麼?交通局公布正解事實上,這塊神秘藍色區塊,其實是台北市政府近年來為了擺脫「行人地獄」惡名,所推出的「行人友善區」設計,以藍色柏油壓花為標誌的「行人優先區」,目的在于透過視覺提醒用路人減速,標示進入行人友善區,以此保障行人安全。據台北市交通管制工程處解釋,柏油烤熱壓花是參照新加坡作法,倘若車輛行徑時會有震動感受,透過體感提醒用路人放慢速度。
過去臉書粉專「臺北交通大家談」分享台北市師大附近的龍泉街交通設計改革,便可以看到人行道路口處,有「藍色方塊」與「黃色棋盤格」設計,當時在網路上引起廣泛討論,但讓第一次看到的駕駛感到不解。
根據台北市交通局說明,彩色瀝青壓花是提醒駕駛進入減速區,而「黃色棋盤格」則是警示標記,預先提醒駕駛禮讓行人。不過該設計引發民眾看法不一,有人給予正面肯定,但反對者認為可能讓行人和駕駛感到更不安。
行人優先區到底有沒有效?成果驚人:市府擴大推行據了解,行人優先區設立主張行人至上,行人優先區所代表的區域內行人不需靠邊行走,可以全寬通行。車輛進入該區域,車速則不得超過時速20公里,並且禁止按喇叭驅趕行人,讓用路人能夠安心行走在巷弄內,但也呼籲汽機車和行人相互尊重。台灣多年前參考國外推動設置的「交通寧靜區」,但僅在路面塗色及設立標誌提醒,不過台北市政府于2023年大改版,于大安區大學里推動首個交通友善區,實施後車輛降速達26.52%,事故也減少22.22%,確實有所成果;2024年再擴大于大安區龍泉里推動第二個行人友善區,後續也持續在各里試行。提醒民眾在路上看到該設計不用驚慌,只要注意行人與車輛安全,保持規定時速即可。
資料來源:台北市政府、臺北交通大家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