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傳:果郡王真愛甄嬛?錯,甄嬛不過是舒太妃與允禮的棋子而已

導語:結合原著看《甄嬛傳》的時候,竟有一種別樣的感覺,越來越覺得果郡王對甄嬛根本不是真愛,而是以愛的名義實現自己的野心——徹徹底底地利用。

包括舒太妃,舒太妃與自己的兒子允禮一唱一和,只不過把甄嬛當成可以利用的棋子而已。只是聰明反被聰明誤,明明他們是想利用甄嬛,不料,到最后反而成了「成全」。

1、果郡王隱藏的仇恨

果郡王一開始就知道甄嬛長得像純元,也知道皇兄的心頭摯愛是純元,而甄嬛又是一個極其聰明、放蕩不羈的女子。 對于果郡王來說,恰恰是一枚最好的棋子。

所以,從第一次見到甄嬛開始,果郡王就對其進行了孜孜不倦的追求,明知她是皇兄的女人,是他無法覬覦、也不該覬覦的女人,還是見縫插針的各種勾搭。他甚至不放過任何一個討好甄嬛、表白心跡的機會。這真的很奇怪,果郡王明知道甄嬛是皇兄的心頭摯愛,卻偏偏暗箱爭奪,瘋狂追求,這是幾個意思? 不知道這是「虎口拔牙、刀頭舔血」嗎?

讓果郡王孤注一擲的動機和理由是什麼?原著原文中的一個細節,就暴露出果郡王內心的仇恨與不平。這個細節隱藏在甄嬛一段內心獨白里,那是甄嬛在甘露寺剛剛被皇帝寵幸過后的一個小情節,當時的皇帝正沉沉睡去。

(為方便大家閱讀,我把原著中的人稱和人名統統改換成電視劇中的人名和人稱了。但意思不變。)原文情節如下:

甄嬛估摸著皇上快要睡醒了,方才任由淚水恣肆滑落,一滴一滴滴落在皇上的背心。甄嬛的手撫上皇帝的右臂,他的右臂是這樣的光潔,帶一點已久不習武的男子的微微松乏的皮肉。

而允禮,他的右手臂上有那樣猙獰的刺青,你完全想象不出來,像他這樣溫潤如玉的男子,竟會有這樣凌厲的刺青,唯有最親密的人才可以看得到。

果郡王的身體上竟然刺著 「猙獰凌厲」的刺青,如甄嬛所說,假如果郡王內心無恨,也如他表面上一樣溫潤如玉、灑脫平和,那他身上為什麼會刺有 「猙獰凌厲的刺青?」

其實,果郡王內心的壓抑和憤怒是必然的,因為他的母親舒太妃,曾經是先帝最寵愛的女人,但先帝駕崩、皇兄繼位后, 卻把舒太妃「發配囚禁」到甘露寺附近的「安棲觀」,終身不得出安棲觀一步。

哪怕後來果郡王病倒在清涼台。

甄嬛曾問阿晉:「舒太妃來看望過沒有?」阿晉道:「太妃怎麼會來呢?太妃終生都不得出安棲觀的。」也就是說,即便得知自己的兒子病了,舒太妃都沒有被恩準探望一次。

這跟《寶蓮燈》中,壓在華山底下的三圣母有何區別?難道果郡王就沒有「劈山救母」之心?但果郡王需要的武器不是神斧和寶蓮燈,而是權力和地位。

2、果郡王也知道皇兄對自己視為心腹大患,早就欲除之而后快

果郡王從準格爾逃命回來后,與即將進宮的甄嬛進行了最后一次對話道別,也講述了他逃回來的原委與過程。原文大致情節如下:

允禮問甄嬛道:「那日你我在輝山遇見的那名被蛇咬傷的男子,你可曉得是什麼人?」甄嬛凝神思索:「看他衣飾氣度,必然是準格爾中極有威望之人……」驟然心下一動,忙看允禮道:「莫不是?」

「不錯!他正是準格爾的汗王摩格。早在輝山之日,他已揣測我是朝中要人,又恰逢皇兄派我遠赴滇南,正好落入他囊中,中他暗算。」允禮暗暗咬牙,長眉緊蹙,「他既知我身份,挾我入準格爾,意欲以我親王身份要挾皇兄,控勢滇南。」

甄嬛想也不想,脫口道:「皇上不會答允的。」允禮的眸中有暗沉的輝色: 「他自然不會答允。在他眼中,一個兄弟如何及得上大好河山,何況,那兄弟又是我……」

甄嬛的嘆息: 「多年前皇位之爭——只怕真格爾真殺了你,反而了卻他心頭一塊大石。」

看了吧,果郡王心如明鏡,知道皇兄早就視他為心腹大患,恨不得除之而后快。只是苦于找不到合情合理的借口而已。

既然明知對方要殺死自己,難道果郡王就沒想過反撲?反撲才是一個人的防衛本能,像魚肉一樣任人宰割,反而不正常了。

僅憑這兩條,就足夠果郡王處心積慮、要在皇兄的心口或身邊插暗箭了。有能力有智慧、有足夠分量策反皇兄的人,非甄嬛莫屬。 甄嬛的先天優勢是長得像純元,而且,比純元更有智慧。所以,拿下甄嬛,也就成功了一大半。

更巧的是,甄嬛懷孕后,果郡王奉命離開了。但舒太妃是知道甄嬛懷孕的,就在甄嬛籌謀回宮、一切順利后,果郡王卻恰恰「死而復生」了。

如果說離開是因為皇命不得已,為何回來的也這麼巧?恰恰是甄嬛已經謀劃好回宮以后?

3、甄嬛是果郡王手中的一枚棋子

這個情節更像是果郡王「期待」甚至謀劃的情節。 他早一點也不肯回來,就是在逼迫甄嬛回宮!他知道:已經懷孕的甄嬛除了回宮,沒有別的路可以選。只要甄嬛能夠懷著他的孩子回宮,那一切就「好辦了」。

他既可能成為第二個「多爾袞」,也可以暗中聯合甄嬛用最隱秘的方式「刺王殺駕」。果郡王假裝不知道甄嬛肚子里懷著他的孩子,因為一旦揭穿,甄嬛就會懷疑他的動機以及感情。

所以,他要做的就是與母親舒太妃一唱一和,一個假裝憤怒——不愿意甄嬛懷著她的「孫兒」回宮。另一個假裝一無所知、只是真情告白與挽留,以一副被辜負、被傷害、被暗算的面目出現,激發起甄嬛對皇帝的無比憎恨!

要不然,怎麼就那麼巧?果郡王早不回來,晚不回來,偏偏在甄嬛接到回宮圣旨的時候回來了,在一切無可挽回的時候回來,真的是太巧了吧? 而且,還是由他作為來接甄嬛回宮的冊封使?這焉知不是他親自請命的?

目的就是與甄嬛正式道別, 進一步強化他們之間的「真情」并把皇兄要把自己置于死地的「真相」告訴甄嬛,激發起甄嬛對皇帝的「殺心」。

甄嬛就是果郡王埋伏在皇帝身邊的利劍。他根本不需要刻意叮囑甄嬛什麼,就是以「真情」來感動甄嬛, 讓甄嬛自主自發的為他「報仇!」

甄嬛其實是果郡王苦心經營多年的一顆棋子,他既可以利用甄嬛腹中的孩子顛覆皇兄的江山,也可以利用甄嬛殺死皇兄,讓自己成為「多爾袞」。

然而,果郡王最終失算了,他沒想到,皇兄竟然想讓甄嬛去和親,眼見他苦心經營的一切尚未成功就要付諸東流。果郡王慌了,不顧一切地要追回甄嬛,因為甄嬛是他唯一可以扳倒皇兄的棋子。他之前派給皇帝的內線——瑛貴人已經折戟沉沙,葉瀾依不堪重用。

所以,他無論如何要保住甄嬛這最后一個殺手锏,因為他知道:成敗在此一舉。他與皇兄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最壞的結果也要玉石俱焚,他甘愿死在這場貌似 「一廂情愿」的癡情上,自己一旦死了,甄嬛的殺心才會更堅定。

結果,他輸了,雖然甄嬛確實殺死了皇帝,但繼承王位的卻不是他的兒子 弘曕 ——而是四阿哥弘歷。

果郡王籌謀的一切,原本是想利用甄嬛,不料最終卻成了「成全」了她。也許最后的甄嬛理清了脈絡,看清了果郡王的居心,所以才倡議立四阿哥為太子。

用戶評論

2023/3/31 18:3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