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蘭要給余嫣紅執妾禮?
別搞笑了!嫡庶神教不帶這麼玩的!
知否原著中, 顧廷燁在娶明蘭之前,其實和嫣然的妹妹余嫣紅有過一段婚姻。
只可惜夫妻不睦,隔壁堂哥顧廷炳又給顧二戴了一頂綠帽子。
余嫣紅被曼娘忽悠,喝了過量的打胎藥死在了床上。
顧廷燁為了成全余顧兩家的名聲,并沒有聲張此事。
小秦氏卻在明蘭進門后,故意提起要把昌哥兒過繼到嫣紅名下來惡心明蘭。
很多人覺得小秦氏此舉,是為了壓制明蘭的地位。
還說明蘭在嫣紅的牌位面前要執妾禮跪拜?
這就多少有點謠傳了,前娶后繼都是正嫡, 歷史上根本沒有繼室執妾禮這一說。
關于執妾禮這個說法,估計是部分觀眾從電視劇《獨孤天下》中聽說的。
當時曼陀喜滋滋的嫁給了隴西郡公做續弦。
結果一進府就遭到了一眾姨娘和前夫人心腹的刁難。
非要她一個皇后之妹給前任夫人牌位執妾禮。
然而歷史上并沒有繼室執妾禮的相關記載。
劇中大概是為了彰顯府中人的刁難,不過此舉也誤導了不少觀眾。
《晉書·志·第十章中》有言:
今二妻之入,無貴賤之禮,則宜以先后為秩,順序義也。
《唐會要·卷十九》中也有提到:
前娶后繼,并是正嫡,則偕祔之義,于禮無嫌。
多處文獻都表明,繼室和原配的地位是相同的。
都屬于嫡妻,可享受同等獲封榮譽的待遇。
就像小秦氏和白氏,她們作為繼室,都擁有獲封命婦的資格。
繼室亡故以后,和原配一樣擁有與丈夫合葬的權利。
有繼室、原配和丈夫三人同穴而葬的,也有原配獨葬、丈夫與繼室合葬的。
也有原配與丈夫合葬、繼室獨葬的,這一切只看丈夫更喜歡誰罷了。
而繼室和原配的牌位同樣也沒有貴賤尊卑之分,只是按照先來后到上下擺列而已。
因此繼室如果給原配牌位行禮,只需要行平禮即可。
頂多稱呼一聲姐姐,以表示對前同事的尊重。
很多繼室不如原配的說法,多半都是丈夫把原配當成白月光。
拿來PUA續弦娘子的說辭,并沒有明確的禮法規定。
實際上在男權社會里,所謂的執妾禮會妨礙男子再娶高門繼室。
除非是媵妾扶正,不然沒有幾家大戶人家,愿意把自己閨女嫁給一個二婚男。
地位還跟個妾室一樣,圖啥呀。
小秦氏的曲水流觴宴到底是怎麼拍出來的?
知否劇中出現過多次宴會場景,比如開場華蘭的納征禮宴會。
宥陽老家長梧的婚禮宴會,明蘭的澄園合府宴,還有為了關門抓賊的團哥兒滿月宴。
每場宴會都是熱鬧非凡,讓人感覺就像在古代放了個攝像機拍出來的紀錄片。
不過最讓大家驚艷的,絕對是小秦氏的這場曲水流觴宴。
靈感取自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完美展現了上流社會優雅奢華的聚會情形。
曲水流觴席看著很像如今的旋轉小火鍋,更多了幾分古香古韻。
不過古代可沒有電動轉輪或者水泵這一類的高科技。
這種流水宴席之所以只有富貴人家才能辦, 就是因為它太耗人力物力啦!
為了讓貴婦們在室內也能體驗到小溪邊曲水流觴的雅趣。
要特意在宴席的長桌上挖出一條水路,再用石料堆砌防止漏水。
為了讓菜碟能在水面上漂浮起來,托盤必須要特殊定制。
就連碗盞都使用了更加輕薄的定窯瓷器,屬于北宋五大名窯之一。
等到開宴時,會有丫鬟在餐桌一頭慢慢放入菜品。
另一個丫鬟則緩緩的向水池中倒水。
餐桌的另一頭是個出水口,和頭部的進水聯合形成一個流動的狀態。
菜品就可以順著水流從頭轉到尾。
當菜品流動到面前時,賓客可以按照自己喜好。
用公筷把食物夾到自己的小盤子中,在換自己的筷子食用。
桌子尾部還會有丫鬟把流出的水接到水桶里,再提到桌頭的位置形成循環。
還有丫鬟負責拿走吃過的食物,經過補充更換再送到桌頭,以此循環。
要不說曲水流觴是富貴人家才辦的起的席面呢。
開飯前要準備餐桌,吃席過程中還要有三四個丫鬟,為了席面流轉而不斷的工作。
而且這種長桌席面,在座位上也很講究。
小秦氏作為答謝賓客的主辦方,自然是坐在主位。
賓客位講究以左為尊,因此地位最尊貴的邕王妃。
帶著她的女兒嘉成縣主,坐在了左手邊最前列的位置。
平寧郡主以往都是貴婦中最尊貴的那個,如今來了邕王妃,她也只能坐在右邊的首位。
盛家的地位本是沒資格來參加這場宴會的,但小秦氏有意為之。
明蘭姐幾個也就有機會來沾個光, 不過也只能坐在右側的最末尾。
這些小細節,你都注意到了嗎?
知否為什麼非要皇帝在大殿里種麥子?
這幾層含義80%的人沒看懂!
趙宗全這個人很有意思,前期在禹州的時候唯唯諾諾,一副不堪大用的亞子。
可當他真當上了皇帝,卻又嬉笑怒罵百般變化,把整個朝堂都握在手里設局。
其實關于他的本性,通過大殿上的那些麥子就可以窺知一二。
趙宗全當初在禹州的時候就喜歡逛稻田,一看見那些飽滿的稻穗,他笑得比誰都開心。
民以食為天,從這些行為來看,他的的確確是個關心百姓的好官。
後來趙宗全當上了皇帝,立馬就在后殿開了一塊地出來,專門培育麥子。
此舉也是在暗示自己不忘初心。
帝王的生活可不想禹州團練使那麼清閑。
每天要處理戰事,要安撫官員,要為百姓謀福祉,還要防著朝堂暗箭。
一天天忙的頭腳倒懸。
就這趙宗全還要抽出時間來犁上兩畝地,可見他一刻都沒忘記做皇帝的初心。
趙宗全雖然坐上了皇位, 但太后在身后操縱,這皇權并沒有真正的捏在他手里。
知否后半段的一切朝堂之爭,幾乎都是圍繞著趙宗全與太后的爭權之戰進行的。
這片麥田就像一個進度條。
從趙宗全剛當上皇帝時松土種下種子。
中間不停地澆水施肥,拔除雜草,到最后政權確定時麥子成熟。
這片麥子能否成熟,也意味著皇帝的棋局能否成功。
在大結局這一集,還有兩處關于麥子的細節。
皇帝會每年都給太后送一捧麥子,麥子也一年比一年好。
這捧麥子就像一針鎮定劑。
一方面向太后表明,在皇帝的治理下,江山一年更比一年好。
另一方面也是在讓太后認清現實順應天命。
到了年紀就安心收獲,別再琢磨著作妖了。
還有顧廷燁,他看見這片金燦燦的麥穗,本想伸手去摘。
卻被皇帝怒臉一巴掌打了回去。
皇帝這個先怒后喜的轉變,除了對顧廷燁毛手毛腳不放心以外。
還蘊含了一層君臣之道。
這片麥田就像皇帝盡心打理的江山。
他為了全天下百姓能吃飽飯而種,同時也具有絕對的掌控權。
顧廷燁只是一介朝臣,皇帝可以賞賜他,但他不能主動去拿。
皇帝雖然寵溺顧廷燁,但也會時不時敲打一番,為的就是希望他能固守分寸。
嚴禁侵權轉載,將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