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全紅嬋出生在廣東潮州一個叫石碼頭的小村子里。這里是個典型的窮山惡水之地,全村共有38戶住戶,其中有7戶被評定為「低保戶」,全紅嬋的家就是其中之一。
全家7口人僅靠著家里三間簡陋的茅草房子和幾畝果園維持生計,與外界幾乎隔絕,生活在水米不通的貧困之中。全紅嬋的父母天不亮就起床 INTO the田地,晚上累極了也來不及洗澡就倒頭大睡。
本就困難的生活在全紅嬋7歲那年發生了巨變。母親在鎮上買菜時遭遇交通事故,受了重傷,但由于沒錢治療,只能帶傷回家療養。這對本已捉襟見肘的家庭雪上加霜,父親身體也因此虧空,疲于奔命。
小小年紀的全紅嬋就承受了家庭巨大的生存壓力。她放牛放羊時會不自覺流下眼淚,但她知道這是改變命運的唯一希望。這份堅韌支撐著她在費力不討好的環境下掙扎成長。
7年的苦練在東京奧運會上終于迎來了回報。14歲的全紅嬋以全場最佳成績奪得10米台跳水金牌,一舉成名!
領獎台上,全紅嬋雙手捧起金牌,眼中盈滿了淚水。她想到因交通事故臥病在床的母親,這塊金牌不僅是對自己努力訓練的肯定,也代表了母親痊愈的希望。全家人將有足夠的錢進行更好的治療。
「我要為媽媽治病」一直是全紅嬋堅持跳水的原動力。每當訓練感到吃力和絕望時,母親那張消瘦的臉就會浮現在她腦海,讓她鼓起全部勇氣。
現在,她終于贏得了這場與命運的抗爭。
領獎后,全紅嬋被媒體圍堵采訪。當問到「你最想要什麼」時,這個14歲的女孩忍不住流露出孩子氣的一面——她說最喜歡吃辣條,還想去游樂園玩。其他選手開心去KTV慶祝,而她的小小心愿讓在場所有人為她的際遇感到心疼。
然而,榮譽與成就并沒有給還在成長的全紅嬋帶來期待中的喜悅,取而代之的,是來自各界的質疑、攻擊與冷嘲熱諷。
首當其沖的便是央視主播白巖松。這個四肢發達的主持人在采訪中理直氣壯地質疑全紅嬋的金牌「德不配位」,全靠運氣而非實力。「真正的冠軍應該是陳芋汐。」他如此斷言。
這番話一出,立刻在網絡上掀起軒然大波。大量網友群情激奮地抨擊白巖松這種不懂運動的門外漢什麼資格評頭論足,他們質問他是不是收了錢。白巖松這才噤聲。
然而更讓人扼腕的是,之前的國乒世界冠軍鄧亞萍也在鏡頭前指責全紅嬋「無知者無畏」。她似是而非地分析全紅嬋之所以能連戰連捷,是因為她年紀小,不了解這些賽事的重要性,只會機械訓練和參賽。
無知二字被字母人扣在一個14歲女孩頭上,令所有有良知的人看了倍感憤怒。
全紅嬋從7歲起就背負著家庭的生計,她比任何人都清楚這場戰斗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