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可如果這扇窗戶被蒙上了一層紗,我們該如何去窺探內心的波瀾?電影,作為一種視覺藝術,卻常常用「無聲」來打動人心,還記得電影《藝術家》嗎?全程黑白默片,卻斬獲奧斯卡多項大獎,可見,有時候,無聲勝有聲。
圖片來源于網絡
關于演員演技的討論層出不窮,尤其是對「無聲表演」的評價,更是引發熱議,有網友說:「沒有台詞,全靠肢體和表情,這演技也太考驗人了!」
也有網友表示:「比起聲嘶力竭的吶喊,沉默有時候更能觸動人心。」
說到「無聲表演」,就不得不提最近備受關注的兩位演員:一位是憑借《富都青年》斬獲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的吳慷仁,另一位則是憑借《第二十條》中「聾啞女」形象拿下百花獎最佳女配角的趙麗穎。
有趣的是,兩位實力派演員,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無聲」的方式,去詮釋角色的內心世界。
圖片來源于網絡
在《富都青年》中,吳慷仁飾演的阿邦,是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聾啞人,為了更好地貼近角色,原本帥氣陽光的吳慷仁,在電影里皮膚黝黑,身形佝僂,完全褪去了明星光環,變成了一個飽經風霜的底層勞動者。
沒有台詞,吳慷仁只能用手語和眼神去傳達情感,有一場戲,阿邦在獄中用手語向一位大師「傾訴」自己的遭遇,從一開始的麻木、辯解,到發現大師不過是在引導他認罪后的憤怒,吳慷仁的情緒層層遞進,每一個眼神、每一個動作都充滿了力量。
圖片來源于網絡
尤其是那句「我也想被愛,但是我甚至連父母都不知道是誰」,沒有聲嘶力竭的吶喊,只有無聲的控訴,卻讓無數觀眾為之動容,有網友評論說:「吳慷仁的手語表演,仿佛是在敲打我的心靈,每一個動作都充滿了力量,讓人感同身受。」
而趙麗穎在《第二十條》中飾演的郝秀萍,則是一個飽受苦難的農村婦女,為了演好這個角色,趙麗穎一改往日甜美形象,素顏出鏡,臉上布滿灰塵,頭髮凌亂不堪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