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甄嬛傳》堪稱中國古裝宮廷劇的巔峰之作,講述了甄嬛從一個宮廷嬪妃的起伏命運。然而,其中一個引人注目的情節是甄嬛母親三次入宮,這一情節不僅不合規矩,更反映了君臣、夫妻和姐妹之間錯綜復雜的情感關系。
第一次入宮:規定與身份
首先,讓我們回顧一下古代后宮對妃嬪父母入宮的規定。通常情況下,妃嬪需要在懷孕八個月的時候,才能提出「母親進宮陪伴」的申請。如果妃嬪沒有懷孕,她的母親需要被封為「誥命夫人」才有資格入宮探親。甄嬛的母親在第一次入宮時擁有「誥命夫人」的身份,這是合規矩的。但更重要的是,這次入宮是為了陪伴甄嬛,并沒有涉及到復雜的家庭情感。第二次入宮:夫妻情感和家庭擔憂
第二次入宮發生在甄嬛的父親甄遠道被陷害之后,他被貶到寧古塔。在這個情節中,甄嬛的母親依然被允許入宮,但這次的身份地位已經大不如前。甄遠道因為鄂敏的陷害成了罪臣,甄嬛的母親失去了「誥命夫人」的身份。這一次的入宮是為了見甄遠道,但同時也涉及到了家庭命運的擔憂。甄嬛的母親知道女兒甄嬛已經是貴妃,她對甄家的未來憂心忡忡。第三次入宮:皇帝的「反常舉動」
然而,最讓人覺得不尋常的是第三次入宮。
甄嬛的母親和甄遠道第三次入宮,身份地位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甄嬛的母親不再擁有「誥命夫人」的身份,而且,她和甄遠道一同入宮的原因與之前完全不同。這一次的入宮是由皇帝親自批準的,這是非常不尋常的。這顯示出皇帝了解甄嬛回宮的真正原因,即救助她的父母,并對果郡王掉出的小像產生懷疑。皇帝之所以讓甄遠道夫婦入宮,是為了提醒甄嬛她回宮的初衷,以及警告她「你父母的生死,都在我的掌握之中」。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